尽管我国的台湾省只是一座小岛,面积不大,资源匮乏,但是钢铁产业却发展得异常好。过去几年的钢铁产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吨上下浮动,比英国、法国这两个老牌资本主国家的总和还多。单独拿出来熊猫配资,台湾省的钢铁产量在全球能排入前十五名。
台湾钢铁行业所需要的焦煤、铁矿石几乎全部依赖进口,但是却诞生了中钢、台钢、中龙钢铁、东和钢铁、丰兴钢铁、烨联钢铁、义联集团等一大批钢铁企业。其中,台湾中钢公司是最大的一个,在全球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中一度高居第十一位,超过了内地钢企代表宝钢。
台湾中钢公司的创立史
上世纪60年代,台湾工业化进程面临钢铁原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,钢铁产业尚处于作坊式生产阶段,全岛年粗钢产量不足3万吨,九成钢材依赖进口,严重制约基建与制造业发展。在美援停止、外汇储备不足的背景下,台湾当局于1968年成立中钢筹备处,开启了一贯作业钢铁厂的规划。这一决策背后,是台湾对工业化路径的深刻反思,唯有建立自主钢铁产能,才能摆脱对日美技术的依附。
熊猫配资
1971年12月3日,中钢正式成立,选址高雄临海工业区。这一布局极具战略眼光,深水港便于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,临海填海造陆解决了土地短缺问题,工业区集聚效应则降低了配套成本。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,蒋经国将中钢纳入"十大建设",加速工程推进。1977年第一阶段工程竣工,台湾首次实现热轧钢板自主生产,次年即向日本出口钢材,标志着台湾钢铁工业正式迈入现代化阶段。
在早期,通过与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、德国克虏伯等国际巨头的合作,快速搭建起高炉-转炉-连铸-轧制的全流程体系。1983年加入国际钢铁协会后,中钢开始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,其研发的"三层轧制技术"将热轧效率提升30%,成为亚洲首家实现全自动连铸的钢厂。
尤为关键的是,中钢在1990年代完成四次扩建后,形成了年产千万吨级的生产能力。2005年,其粗钢产量达1200万吨,位列全球第19大钢厂,高雄厂区更成为当时全球单位面积产能最高的钢铁基地。通过高炉大型化与余热发电技术,能源效率比同期日韩钢厂高出15%。
中钢在台湾钢铁产业中的核心地位,不仅体现在其占据全岛近半的钢材产量,更在于其构建的产业生态系统。通过转投资形成"钢铁+"战略:中钢铝业填补岛内高端铝材空白,中钢结构承接台北101大楼等标志性工程,使中钢成为台湾重工业的神经中枢。
早期,中钢国际属于台湾的国营企业,1989年中钢逐渐释出政府持有股份,于1995年再度成为民营公司。2010年代后,随着内地钢铁产能大爆发、岛内环保运动兴起以及韩国钢铁的市场挤压,台湾中钢的产量开始有所下跌。这两年受台币汇率贬值、岛内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,台湾中钢的年产量已经降低到了800万吨以内。
在2024年熊猫配资,台湾中钢实现销量759万吨,全年营收3400亿台币,折合人民币815亿元。大约相当于宝钢股份的四分之一,产能约为宝钢的七分之一。通过营收与产能对比,可见台湾中钢在高附加值钢材领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!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